希尔顿欢度102岁华诞 (5月31日)前夕,我有幸在近期飞赴厦门感受了华尔道夫最新启幕分号,并体验了其对奢华的一些革新诠释。谨以下文记述这场铭心之旅作为致这个102周岁的酒店帝国的生日礼物。
最初认知和对华尔道夫着迷,源于20年前《环球时报》上关于该酒店一篇引人发现新大陆的深度报道(员工通道张贴着“困难的,立刻办到。不可能的,多花几分钟可以办到”的工作信条;曾担任酒店外事主任的华裔女子蒋申兰机智又优雅地处置一件件国际级难题);纽约旅游书里对其叹为观止的描述;还有《闻香识女人》和《缘分天注定》在酒店内的大量取景片段。
不过,再多报道和影视作品的光顾也无法匹敌华尔道夫史诗般的演变进程。早在19世纪末,华尔道夫就凭借融汇了华宅场景和摩天楼轮廓的建筑形态,在纽约树立了大饭店的雏形。其内部领先植入了当时先进的电力系统,为多数客房配备了私人浴室,加之恢弘的空间尺度和巧夺天工的装饰,迅速树立了其在纽约社交界的威望,也为后世的奢华酒店带来启蒙和启示。
华尔道夫在餐饮上的革新同样名垂千古,其开业慈善舞会上创作的一款由核桃仁和苹果为基底的酸甜口感沙拉一炮而红,后以“华尔道夫色拉”之名成为横霸美国人餐桌的国菜。而酒店应其常客Lemuel Benedict先生的要求制作的醒酒菜——融合了黄油吐司、水波蛋、脆培根和一勺荷兰酱的料理,则强势演变成了如今的Eggs Benedict(班迪蛋)。
初代华尔道夫(第五大道和33街交汇处)的华美与创建,不仅在30年代孕育了落址帕克大道、营造更登峰造极、成为上世纪30年代建筑之代表的“二代”华尔道夫,也引发了当时势不可挡的酒店界新秀——康莱德·希尔顿的占有欲(他把配有照片的酒店开业报道从报纸上剪下,写上"The greatest of them all"的"评语"并压在书桌玻璃板下)。并最终令其成为希尔顿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酒店之一。
不久前,我有幸探访了这个拥有悠远历史的酒店品牌最新启幕的分号——厦门华尔道夫酒店,亲历和品读了华尔道夫最新一代的奢华诠释和旅居见解。谨以下文呈现给各位。
I
新风貌 · 历久弥新
私密 | 融合 | 铭心
接机车在海风和阳光的抚慰下灵活穿行于厦门的深邃交织的街巷,最终抵临了市中心一座挺拔的玻璃塔楼脚下。
华尔道夫生来以恢弘优雅的场景而深入人心,不过,在刚刚启幕的厦门华尔道夫酒店,你会明显感受到,这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风华的酒店奢牌,正有意克制其呈现场景的气势、内敛其营造场景的尺度。力图回归奢华的本质——归属感和对隐私的尊崇。
酒店底部特地用花岗岩垒砌的围墙和密实灌木环绕,车道入口还安上了可自如开闭的大门,围墙内修饰着精心修剪的植物和灵动的喷泉水榭,令进入酒店的过程仿佛潜入一座深邃怡人的城中庄园,俨然一道静谧平和的屏障,凭借葱翠的绿意和叮咚的水声为阻隔城市的喧嚣,同时为初抵的宾客洗尘。
而酒店底部的密实围墙和深厚门廊的应用还有两层用意——守护宾客的隐私、稀释酒店华美装饰所散发的威严感。
▲ 从酒店主入口就开始运用的弧形和拱门,是贯穿酒店各空间的灵魂元素,设计师有意借拱门这个东西方建筑(从凡尔赛宫到故宫)都会运用的笔触,打破东西文化的壁垒,尽显包容。入口旁侧水池上的花圃隐喻了厦门“海上花园”的美名。
拱门之后的前厅空间显然响应了入口拱门对于冲破风格壁垒的倡议,既有闽南大宅层层递进的铺陈感,也蕴含和纽约老华尔道夫相似的温室内庭「磐腾」。
▲ 前厅与接待厅间植入了一座交织着绿植和藤椅的温室内庭「磐腾」,其场景与纽约老华尔道夫的雍容内庭神似,同时融入了闽南大宅的深邃感。
在前厅到接待厅间那道有些迂回的路径中途,摆置着一尊构造精密华美的座钟。早在首间华尔道夫启幕时,主人就将一尊高价购置的大钟安放酒店大堂的显要位置,在通讯毫不发达的年代,“在钟下见面”迅速成为纽约约定见面的常用语(《泰坦尼克号》中那句“Meet you at the clock”的台词有映射此典故之意,船上最富可敌国的那位乘客阿斯特四世正是华尔道夫的两大缔造者之一)。在大堂中安放时钟此后也成为华尔道夫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厦门华尔道夫的这尊大钟出自Florian Schlumpf之手,既是一部时计,也是一尊运转流畅的艺术品。
此外,这道走廊上方的唇形天花板亦古典亦现代、亦东方亦西方,再次展现了这座最新一代的华尔道夫对于“交融”这一命题的演绎。
地面的大理石被别出心裁地裁成了梯形,让向来端庄古板的大理石引入了一丝诙谐与俏皮,用不循规蹈矩的小心思让人印象深刻。
前台和通往客房层的电梯厅被设置在了公区一个隐秘的转角尽头,以此顺应当下宾客对隐私的注重。两座被缩小尺度的前台由一座交织着孔雀蓝和金属线的穹拱门围拢,尽显庇护感和海的深沉。
与前台面对面而立的VIP接待区(图书馆),不仅用私邸般的场景增进宾客的归属感,也让宾客在前台繁忙时段得意在隐秘悠然的书房里边歇脚边阅读品茗,免除了排队等候的尴尬。
这间全球最新问世的华尔道夫酒店,在其处处展现融合之美的表层之下,实则进行着一场关于风格的探讨与试验,旨在华尔道夫的历史肌理和当下风尚间、在国际潮流和在地特质间、尊崇传统和大胆革新间寻找平衡,以提炼更趋于永恒的风格——历久弥新。
II
新居停 · 私密/幽谧
灵感 | 匠艺 | 惊喜
厦门华尔道夫酒店的电梯轿厢安装了坐感绝佳的皮质长凳和船舵造型的扶手,让上下楼的“小旅程”够舒适也够调皮。
酒店的客房分为两种风格派系,前者色调轻盈格调明快,浅色的木质墙板暗喻了明丽的海岸沙滩,后者深沉的基调致敬了茶文化。让宾客有了依照自己的审美偏好和心境状态选择居所的自主权。
客房的弧形窗框旨在致敬邮轮的舷窗,以突出厦门这座海港城市与航海的不解之缘。临窗处有用餐小憩皆相宜的会客沙发,也有我这类爱摊东西者视作救星的超长工作台,更为独特的是可供两人并排而坐的双人椅(我选择把余位放我的邮差包,免去弯腰翻包之劳)。
▲ 客房窗畔的超长工作台的创作原型其实是茶桌,由此展现福建人热衷的茶文化。
华尔道夫的夜床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夜床布置和礼物放置,而是私人礼宾结合宾客实际状况,用自成体系、助力人们养成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夜床仪式(如助眠仪式和入浴仪式),强调睡眠之于旅居的重要性,升华宾客的睡眠认知和睡眠体验。
III
铭心 · 盛筵
城中绿洲 | 饕餮 | 盛筵
在世人愈加重视餐饮体验的当下,曾在餐饮史上有过诸多创建的华尔道夫也有意借其最新力作厦门华尔道夫酒店,展现出更具戏剧张力、更易激发灵感、更促进人与人间面对面交流(在信息通讯过于发达,而导致人们忽视面对面交流的当下)、更深化食物和空间氛围、本地文化共融的餐饮新主张。
全日餐厅「滙壹BRASSERIE ONE」、中餐厅「鲜承HOKKLO」及华尔道夫极为招牌的「羿庭Peacock Alley」集中在两个由华美的象牙白旋转楼梯贯穿的楼层中,各餐饮空间由回廊和穿堂彼此衔接,并穿插以大量与植物和音乐相关的元素和饰物,既寓意厦门怡人的自然场景和深厚的音乐底蕴,同时也令各餐饮空间充满了戏剧张力,令餐饮空间更似一座沉浸式剧院,让就餐过程更具观赏性、更触动人心、更激发灵感。
▲ 早餐时分,我点了很本地的厦门沙茶面,厨师特地用自制手工面取代了传统的碱水面,呈现出更香糯弹性的口感,让人在品尝当地味道时感受到了革新之喜。
▲ 全日制餐厅「滙壹Brasserie ONE」中,铺着平整白桌布、围有雍容的酒红色皮沙发座的餐席与热火朝天的开放式厨房相对而至,让欧陆小馆的自在和老牌俱乐部的优雅得以兼得。
▲ 甜品店除了运用了珠宝店的陈列方式展示甜品外,还特别准备了开放式作业间,让甜品师在开放式展示台上完成甜品最后的制作工序,以示对匠人精神和仪式感的尊崇。
疫情后时代,人们对悠然的户外空间和自然场景有了更多的向往和好感。厦门华尔道夫的餐饮空间也顺应这一潮流,辟出绿意盎然的开敞式阳台,以及直通坐拥开阔园林、可开展多种户外运动和休闲体验的空中花园,一改酒店各功能区相互割裂的传统,让餐饮体验与健康悠然的生活方式更无间交融。
旅居体验的至高境界莫过于编织美轮美奂、持续恒久的记忆。这也恰是华尔道夫的品牌承诺「愈恣享,愈铭心」的追崇与创作目标。而此番书写记忆的高潮,无疑是地点位于厦门华尔道夫主厨定制场地「雅宴」,云集了中国区全数4间华尔道夫主厨阵容联手创作和呈现的“荟闽韵风华”主题晚宴。
晚宴中既有厦门本土厨师借助食材的选用和或传统或革新的烹调,深度且全景地诠释闽文化的缤纷。也有北京华尔道夫酒店、成都华尔道夫酒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大厨们,通过自己地域专注的烹饪哲思,结合其对闽文化的见解,以自身所长折射闽文化的精髓,呈现可谓丝丝入扣,触动心弦,仿佛一场直触舌尖、舒展味蕾的交响乐。
▲ 以闽式奉茶的仪式感呈现的汤品,将海螺、虾籽和马蹄笋有致循入,将奉茶和用汤的体验水乳交融。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的闽风解读。
▲ 成都华尔道夫酒店的主厨运用多种椒的多元处理,为闽东大黄鱼带来魔法般的味觉提振。
随着这场晚宴随器物的碰撞声和唇齿间回味的生成,不仅将闽文化的绮丽多元推升至全新的高度,同时也对华尔道夫的恣享模式、铭心记忆的雕琢,进行了更为进阶的诠释——即华尔道夫对奢华的新派呈现,着力在对匠人精神的尊崇、对本地美学的多元解读、对隐私和个性的悉心守护、对传统精髓的积极提炼与传承、以及对革新理念和创新思潮的大胆预演和试验。
这也让我不由期待起华尔道夫后续的场景创作和品牌精神呈现。包括正在倾力雕琢中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重生。
这座恢弘传奇的酒店将在重新启幕后,变身为一座配置更为尖端,体量更为精巧的奢华酒店,专长于古董酒店翻修设计的大师Pierre-Yves Rochon主持其室内空间的设计,旨在重现酒店上世纪30年代的迷人风华,也将把现代旅行者的旅居期许无缝交融与其古典又不失摩登的妆容下,而关于华尔道夫式的更多奢华美学,也注定将在这处重生的传奇地标里立体修订和演绎。